不读兵书的湘军悍将,为何鼓舞部下"求死"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过客History Author 谭伯牛
与其相忘江湖,不如点击上方“岳麓书社”关注
鲍超的将领之道
湘军里面,曾国藩喜欢开玩笑,胡林翼其实也挺喜欢开玩笑。双方都有一些很妙的比喻,尽管这些比喻有时候听上去比较俗,甚至是粗俗,但是仔细一想,这些比喻啊,妙不可言。
胡林翼就有一个比喻,他就用猪脬来比喻一个将领如何提升、保持自己军中的士气。他怎么说的呢?他说,“孺子之戏猪脬,贯以气而缚以绳,当其盛时,千锤不破,一针之隙,全脬皆消。兵事以气为主,兵勇之气,殆如孺子猪脬之气,此中盈虚消息之故,及蓄养之法,节宣之法,提唱之法,忍耐之法,惟大将能知之”。
意思就是说,小孩子玩猪脬,把它先吹起来,在开口处扎一道绳子,就像今天的气球一样,但是由于猪脬本身材料的原因,你怎么去挤压它,让它变形,都不会破。它弹性特别好,“千锤不破”,你越强,它就可以往里缩,你一退让,猪脬体积就又膨胀。但是,就是这么难以破坏的一件东西,你一不小心,一针之隙,只要有一个像针头那么大的小洞,或者就是被刺了一针,那这个猪脬也就泄气了。
这个比喻就是说,猪脬里面的,被绳子扎起来的一直活动于里面的那些气,就是士气。士气正盛的时候,千锤不破,敌人挡不住,万夫莫开,怎么样形容都好。可是不管是来自外界的原因,还是本身军队里的原因,一不小心,士气可能就泄掉了。譬如,外界的原因,作战的时候,突然有一支骑兵,而且是精锐,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冲出来,战斗力特别强,那么这时候,士气就会受影响。内部,比如突然死掉了主帅,或者内部突然产生一个什么矛盾,处理得不得当,或者一项倒行逆施的命令,这都有可能让士气受到影响,甚至全部消失。
胡林翼在写给被围困的鲍超的信里面,提到这个比喻,他还有更现实的意思,就是说,第一,你要想办法让士兵不泄气,第二,切勿轻易出队,在这期间,尽量少去做一些主动出击。但是一旦要出击,你也不要手软。你先把士气慢慢提升,维系到一个水平,眼看着这股士气转化为怒气,不让它宣泄。你再在考虑周全的情况下,发出主动出击,甚至是突出重围的命令。
这就是胡林翼告诉鲍超的,鲍超可能讲不出这么好的比喻,但是他对于士气、战争,虽然言语说不了这么好,却有很深刻的理解。
他小时候不认字,但是爱听人家讲《三国演义》,每当讲到双方作战,他就会一边听一边发表评论。所以大家说,从小就看得出鲍超有军事方面的天才。当时这些武将里面,不仅仅是湘军这边,据湘军的特务组织的人写的报告,太平军的兵法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从《三国》《水浒》里面看来的。但是湘军很鄙视他们,说我们都是正规的兵书、教材啊,我们有军事院校、军事培养体系,我们都是很正规的,谁从《三国演义》那种草莽小说里去学打仗呢,那能汲取什么营养。所以蟊贼就是蟊贼。
后来发现,看《三国演义》的太平军还真厉害,然后湘军这一边,像鲍超这种将领,根本不会看兵法这个东西,有一回追穷寇,连追六十里,孤军深入,别人劝他,说你这是兵家大忌——确实是兵家大忌,追到前面如果人家反扑,后面又有人来抄你的后路,你不是变成被夹击了吗?——多危险,李续宾怎么死的?就是这么死的。可是鲍超说,我不知道兵法,我只知道兵势,就知道在这一刻,追,没问题。可以说这有点像所谓动物的直觉、本能。如果他很早读到“穷寇莫追”这句话,如果这句话能深深影响他,他也许当时就不会追,可是他追了之后,结果很好,全歼残敌。本来跟在他后面要抄他后路的,见他这么凶猛,自己就撤退了。
惯常的宣传都是说湘军的将领“上马杀敌,下马读书”。读什么书呢?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以及其他别的书。这样的将领确实有,胡林翼是这样,罗泽南是这样,李续宾也是这样,不少。但是像鲍超这样,下马之后读《三国演义》的也不少,而且打起仗来挺厉害。湘军和太平军都有这种治“三国演义”之学的将领。
鲍超既然是从《三国演义》学的用兵之道,那么他在鼓舞士气的时候,他的做法,粗粗一看,就有一些说部的气味。胡林翼告诉他,培养士气,不要轻于出击,等到约定的日期,一鼓作气冲出去,在这之前就得慢慢忍耐。士兵有的时候都快忍不住了,说天天被太平军压制在这个地方,这样下去岂不要等死啊。鲍超不动声色,只要他们每天养伤的养伤,出操的出操,警戒的警戒,该干吗干吗。
直到有一天,霆军外出砍柴的几名士兵,被太平军抓住了。这一天,鲍超才有一些举动。什么举动呢?他听到报告有士兵失踪了之后,下了一个命令:晚上全军聚餐。大家也不明白为什么,战友被抓去了,主帅说要聚餐。当然有饭吃是好事啊,而且聚餐就要比平时吃的好得多,有酒有肉。晚饭时间到了,大家开吃,一边吃一边还有音乐。
什么音乐?不是什么军乐队——鲍超,他的营规跟曾国藩定的那一套不太一样,他不太遵守那些东西。譬如,随军不许有戏班,但是霆军就有,锣鼓管箫二胡啊这些戏班,更多的是黄梅戏班。——所以吃饭的时候,可以奏乐,吃到差不多,音乐变了,由开始比较喜庆热闹的音乐,一变而为丝管之声,估计就一个二胡一个箫,就是这种音乐。听上去比较的低沉,伤心,甚至是肃杀。这个气息不是那么好,慢慢的由有点喜乐到哀乐的意思。这会鲍超就起来,冷冷地说了一句,诸位想想,几位战友去砍柴被抓走了,你们猜他们这会在干吗呢?人家说,那不是死了,就是还在那关着呢。鲍超就问,死了,那大概是怎么样个死法呢,是被砍死呢,被戳死呢,被绞死呢,还是被枪炮轰死呢,或者还有什么别的死法?士兵听到这,就都说不出话了。鲍超就又问了,咱们先别管那几位怎么死,我们现在想想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死法。问完这些死法,鲍超还问一句再加一句,大家觉得哪个死法爽一点?一下子全营鸦雀无声。
大家明白,今天晚上为什么要吃这顿饭了,也隐约知道明天早上要干什么了。就在这鸦雀无声之中,突然就有一位士兵冲到前面哭喊,很激动,说怎么死都行,我现在就想去死了,但是我不能白死,我就要冲出去跟太平军作战,战死了我也值,何况我还不一定死啊。他这一哭喊,又带动了更多的士兵,表面上好像场面失控了,士兵主动要求出击了。但是,这就是鲍超要的效果。
情绪调动起来了,他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布置了。士兵全部都抱着去死的这种决心,根本就没想说我们就是要求生。“求生”跟“求死”是两回事,鲍超的霆军有的时候有一种特点,就是求死。当然求死不是自己往对方的刀剑上去挤,自己把自己戳死,不是那样,求死就是根本忘了死有多么可怕,忘了生有什么值得留恋。所以鲍超才有一些类似于刚才这种技巧,去调动士兵的积极性。
晚宴之后,大家稍微休息一下,然后各营布置,在夜里偷偷摸摸,安安静静,细细碎碎把各种军械准备好。因为这个日子,正好就是与天堂之兵、山内之兵,与多隆阿马队,与太湖的后援部队约好,三路共同出击的日子。
正月十号这一天,湘军发动反攻,分为西路、中路、东路,向小池驿的太平军反攻。鲍超负责西路,多隆阿是中路,随时策应,西路所当是太平军最强的一支部队。交锋之后,多隆阿发现鲍超所当的是最强的,立即全军加入西路,一块去冲击敌营。那么有马队有步兵,又是湖北军中最强悍的两支部队,他们一合作,所以很快就把太平军的西面精锐给冲破了。这时山内天堂之兵一万多人也下来了。
这个才是真正致命的打击,因为从里往外冲,力量够猛的话,你可以冲破冲乱敌人的队形,让他的布置失去效力。可是太平军毕竟还是有那么多人,他可以不断地继续调兵,因为他没有后顾之忧,他就围着你中间使劲揍你就行了。可是现在一支大军突然从山上下来,这一下太平军就感觉很恐怖了。自己后面突然冲出这么大一支军队,所以太平军在这一役,大败而归。
胡林翼在捷报里面报告了这一次的战况,说总共杀敌有两万多人,踏平的敌军营垒有一百多座,焚烧了战篷、“贼馆”数百部。——所谓馆,就是太平军日常生活的一种组织方式,男的在一块,女的在一块,居住的地方就叫馆。当然在小池驿这个地方,所谓馆就是太平军侵占的这些民宅,用它作为休息生活的地方。——接着,胡林翼说,这是建军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胜利。从野战来说,不是从攻城来说,这一战确实是湘军建军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胜利。
END
本文摘自《湘军崛起》
作者谭伯牛,岳麓书社出版
推荐阅读
《湘军崛起》
作 者:谭伯牛
定 价:¥68.00
作
者
简
介
谭伯牛,知名近代史学者,致力于研究清史,尤长于太平天国史、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。先后出版《战天京》《天下残局》《湘军崛起》《盛世偏多文字狱》等作品。
内
容
简
介
晚清乱世,一群湖南人趁时而起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,终于成就“同光中兴”,虽未能改变历史走向,却上演了中国保守主义的完美谢幕。一群非常之人,领一支非常之军,经历非常之苦,成就非常事业。这,就是湘军崛起的故事。
本书以军事进程的开展为叙述线索,以主要人物为叙述焦点,虽然是讲故事,但处处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。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,附加详细考证,将真相一一揭示。本书史料扎实、见解独到、议论平实,时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。
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
查看更多精彩内容:
公众号: 岳麓书社
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?
顺手关注一个呗!
(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~)
▼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速度get限量签名本!